(来源:河北日报)配资门户论坛官网
转自:河北日报
泾渭河边的乡愁
□吴若晗
故乡有两条河,一条泾河,一条渭河,两条河宛若张开又合抱的臂膀,捧出一个被誉为八百里秦川“白菜心”的高陵。而泾、渭两条河又像一首古老而沧桑的高陵曲子,唱响在我的记忆长河里,承载着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与乡愁。
乡愁保留在我的味蕾与回味里。人们都说,乡愁是舌尖上跳动的记忆。从早春三月开始,荠菜、马齿苋、洋槐花、灰灰菜……哪一种不叫人一想起就口水直流?清晨,薄雾笼罩河水,岸边垂柳迎风摇摆,枝条垂入水中,仿佛与泾渭河窃窃私语。两岸的野花、野草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,我们就早早来到河边。大人在劳作,我们挖野菜。奶奶蒸的荠菜卷,外婆摊的马齿苋饼,还有母亲做的槐花麦饭,每当闻到厨房飘出一缕缕清香,我的脑海里就勾勒浮现一幅《乡村炊烟直》的图景。母亲总说“慢火煨出好味道”,锅里咕嘟作响,洋槐花裹满面粉,软糯鲜香,一入嘴的瞬间,口齿生津,简直能把一切烦恼都忘了。有时,就在岸边,就地取材,我们支起烂锅、破搪瓷碗,蒸鸟蛋,煮鱼虾,烤野味。简易容器里的河水冒着热气,火苗上蹿出一阵阵香味,我们一边分享,一边吮舔着手指,吞咽声和欢笑声,伴随着汩汩的流水声,一起流进了味蕾里。这滋味,是再高档的大餐也尝不出的味道,保留着我心底里最浓郁的乡愁。
展开剩余66%乡愁隐藏在我的童年和回忆里。一如眼前的泾渭河,在我的心里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,历经岁月沧桑,依然静静流淌。大人们还在争辩“泾清渭浊”还是“泾浊渭清”,我们不管这些。盛夏午后,蝉鸣蛙叫,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尽情玩耍。捡一块碎石扔进河里,溅起的水花折射着阳光,在水面碎成点点金箔。河水清澈见底,泾河的鹅卵石圆润光滑,我们寻找有五彩线条的奇石,还有带着釉的残陶片。长大了才得知,这些陶片竟是杨官寨遗址里的。
水草在水底摇曳,涟漪随风荡漾。我光着脚丫,举着自制的草网逮知了、追蜻蜓,网兜掠过荷叶,惊起三五成群的青蛙,我们的笑声比蝉鸣蛙叫还清亮。黄土地、黄皮肤,我们藏进金黄的麦浪里,追逐嬉戏。老鹰抓小鸡、捉迷藏,将自己埋进还带着阳光气息的麦秸堆里,鼻尖萦绕着新小麦特有的甜香。种种这些,隐藏着我童年里最真切的乡愁。
乡愁是成年后不敢触碰的柔软角落。离家多年,每当深夜加班,或独自过节,河边走街串巷的修鞋匠的招揽生意声、卖货郎的铃铛声,以及“回家吃饭”的呼唤声,总毫无预兆地突然在耳边响起。夕阳的余晖将河水染成橙红色,两条河像出嫁的新娘披上了婚纱,桃红杏黄挂满枝头,这样的画面不时浮现。曾经年少觉得无聊甚至无趣的村庄生活,如今却成了久居城市的抚慰良药。
中秋国庆回家,村中央的老皂角树已不见踪影,推开斑驳的旧木门,曾经的一幕幕涌上心头,翻出儿时的奖状、褪色的水壶,双手一遍遍轻抚,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。夜晚,返程的汽车,装满了后院自种的南瓜、甜玉米,还有自产的菜籽榨的油。默默地收拾行囊,欲言又止,最后只憋出几个字:“注意身体。”一抬头,瞥见父母的白发又添了几缕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,模糊了视线,也模糊了记忆。个中情愫,是种淡淡的惆怅,模糊着我那长长久久的乡愁。
乡愁流淌在泾渭两河的时空褶皱里。河水滋养万物,历经春夏秋冬,见证岁月更迭,千百年来默然无语。小时候站在河边桥头,眺望远方,想象着河对面和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。而今,昔日的废弃渡船只能从书籍里知晓,很多闲置的农具只能在高陵场畔的博物馆里见到。七八座现代大桥横跨两河,我还数过每座桥上多少栏杆。大桥连通着两河与两岸,也连接着故乡的过去和未来。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,都散落成时光里的片段,酿成了一杯叫乡愁的酒,越放越久,越陈越香。
故乡的泾渭河配资门户论坛官网,犹如一处宁静的港湾,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、最美好的记忆,让我从中汲取勇敢生活的力量;故乡的泾渭河,恰似一支悠扬的歌曲,不时奏响在我人生的旅途中,抚慰着我漂泊的心灵,指引着家乡的方向;故乡的泾渭河,又像一首隽永的诗文,或水声潺潺,或惊涛拍岸,两岸长渠枯柳、渭水秋风,都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。
故乡的泾渭河,还有河边的乡愁,是我与故乡剪不断的纽带,使我永葆赤子之心,在字字句句里,吐露着对故乡生生不息的爱。
发布于:北京市沪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